
科技為人們帶來方便,卻也在無形中為環境帶來毀滅性的汙染與傷害,因此,在設計新產品時,考慮它的生態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從原料的選擇到產品使用過後的處置,都應該有妥善、系統性的管理。
選擇更環保的原料以取代傳統石油的使用,如可降解、可生物分解和可堆肥等是現今討論度相當高的材料,它們之間類似而又有所區別。
可降解塑膠
可降解是指其製品的各項性能滿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內性能不變,而使用後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能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的塑膠,因此,也被稱為可環境降解塑膠(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學降解)。可降解塑膠既可來自於石化原料(化石基塑膠),也可來自於生物質材料(生物基塑膠)。
可降解並不一定等同於最環保,因為可降解垃圾如果不經過科學管理,隨意堆放,也可能對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汙染,這類製品要像傳統塑膠製品一樣,按照合適的處置途徑進行回收再利用。
*可降解不是可生物分解,而可生物分解屬於可降解的子集。
可生物分解塑膠
可生物分解塑膠是指可被微生物作為食物來獲取能量而完全消化的塑膠,需在特定的溫度、濕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條件下才可達到完全降解,生成對環境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可生物分解塑膠需要相應的工業堆肥下才可降解,並不等於可以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
彩麗的PLA薄膜為100%生分解跟全降解,以植物提煉的乳酸為單體經化學合成,是經過掩埋或堆肥後,能完全分解成CO₂和H₂O的一種環保型材料,既不會汙染環境也不會危害人體健康,具無毒、無刺激性和可堆肥等特點,這種取之於自然植物所製成的材料,可有效減少碳排放。
可堆肥塑膠
可堆肥塑膠是指塑膠在堆肥條件下,通過微生物作用,可在一定時間內轉成CO₂、H₂O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最後形成堆肥的重金屬含量、毒性試驗、殘留碎片等都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如ASTM 6400、ASTM 6868、EN 13432等,市場上的可堆肥塑膠基本都是工業條件下的可生物分解塑膠。
自疫情以來,塑膠垃圾占全球所有垃圾比例逐年升高,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如何加速落實永續包裝並促進塑膠永續循環是迫切的環保行動,遵循3R原則: reduce (垃圾減量)、reuse (延續物命)、recycle (資源回收),才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
參考資料:
Ublog- 可降解、可生物降解與可堆肥有甚麼區別?
每日頭條- 可降解塑料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哪種最適合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