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限塑氛圍熱絡,減塑儼然是當今相當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根據經濟部塑膠袋內銷產量,台灣每年生產超過13萬噸的塑膠袋,以每個厚度0.03mm計算,平均一年可用掉超過200億個塑膠袋,疊起來相當於68個聖母峰的高度,就全球來說,聯合國統計顯示,每年竟有多達1,2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除了造成嚴重的汙染問題,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安全。

一個塑膠袋需要200至1000年才能被分解

「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的一次性塑膠時程表,台灣減塑的成果依舊跟不上使用量,且每年的用量都是大幅成長。在疫情的肆虐下,防疫相關塑膠垃圾的產生,外帶外送次數也導致一次性塑膠包裝的增加,使得環保走上倒退之路。因此,各界企業應致力於產品與材料永續的設計,使塑膠製品可被重複使用。

彩麗PLA生物可分解薄膜的原料來自美國NatureWorks的Ingeo植物,相較於其他材料,PLA在生產過程中能減少60%的溫室氣體排放及降低48%的能源消耗,Ingeo聚合物通過ISCC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系統的認證,PLA薄膜也符合FDA食安標準,常應用於一般食品包裝袋與紙塑餐盤上,經掩埋或堆肥後,能完全分解成水與二氧化碳,可有效降低塑膠使用量及碳足跡,其他薄膜產品如PET薄膜彩虹膜,也都是100%台灣製造、環保可回收的綠色產品。

圖片來源: NatureWorks(左)和歐洲塑料聚合物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對比(右)

減塑行動已是刻不容緩

短暫使用後成為塑膠廢棄物無疑是對環境、社會與經濟的衝擊,如何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並增加重複利用的機會為當務之急,各國企業應正視減塑問題,透過改變產品本身材質來解決塑膠汙染與碳排放問題,落實永續包裝與促進塑膠循環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堅信在發展企業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環保,積極訂定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尋找新的包裝替代方案,為後代子孫及所有生命留下一個乾淨的地球。

參考資料:
GREENPEACE - 生物可分解塑膠比較環保?真正的塑膠汙染問題解決法其實是…
yahoo!新聞 - 人人吃塑膠1/減塑20載愈減愈多 台灣年耗200億個塑膠袋
工商時報 - 疫情下莫忘塑膠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